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尊龙凯时官方下载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尊龙凯时官方下载

2017-10-09handler4717

穗府办〔2017〕2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4日

 

    言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包括航空、港口、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公路、市政道路)、供水、污水处理、河涌整治、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56号),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总目标和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发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研究提出《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体系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总结“十二五”时期我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成就、主要矛盾和问题,分析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发展策略及保障机制,指导“十三五”时期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编制依据

第一节  政策文件

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

2.《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36号);

3.《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4.《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发〔2016〕14号);

5.《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56号);

6.《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穗字〔2016〕9号);

7.《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穗府〔2014〕25号);

8.《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粤府〔2016〕12号);

9.《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实施意见》(穗府办规〔2016〕6号)。

第二节  相关规划

1.《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

2.《广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的计划》;

4.《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

5.《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6.《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

7.《广州市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

8.《广州市城市管理“十三五”规划》;

9.《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

10.《广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

11.《广州市综合管廊总体规划》;

12.《广州市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13.《广州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14.《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

“十二五”期间,我市集中力量加快建设和完善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交通枢纽布局持续优化、功能不断完善,交通衔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明显提高,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南方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机场扩建。“十二五”期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实施一系列扩建工程,完善机场服务设施,提升整体服务功能,已开通国内外航线200多条,第三跑道投入运营。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5520万人次,居全国三大枢纽机场行列,全球排名第15位,发挥了国际中转、对外门户、国内枢纽功能,已经形成覆盖亚太地区、辐射全球的航线网络。

——港口建设。广州港加快建设集装箱深水泊位、浚深出海航道,积极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港口货物吞吐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持续高速增长。2015年,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5.15亿吨和1755万标箱,分别居世界第5位和第8位。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建立了海运贸易往来。广州港出海航道三期、南沙港区三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

——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十二五”期间,相继开通运营武广客专、广深港客专、贵广铁路、南广铁路等多条国家干线铁路,广州辐射华中、中南、西南地区、连接港澳的通道更趋完善。广珠城际开通运营,广清城际、穗莞深城际、广佛环城际、佛莞城际等8个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市内9条轨道交通线路贯通,整体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市区路面交通拥堵情况得到较大缓解,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260公里,位列全国第3位、世界第9位。

——高快速公路。全市公路网新增222.6公里,总里程911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01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72公里,居于全省首位。全市对外进出口增加6个,总数达40个。广河高速广州段、广深沿江高速广州至东莞段、增从高速、派街高速、广乐高速、大广高速、广明高速、肇花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开通运营,形成以环城高速、二环高速、肇花高速为环线,京港澳、广佛、广清、广河、广惠、广深、广珠、广乐为射线、26条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环形辐射高等级路网。

——市政路桥。市政道路增加234公里,总长度7220公里;道路面积增加1588万平方米,总面积11319平方米;新增桥梁、隧道63座。海珠桥危桥抢修、同德围南北高架桥、洲头咀隧道、花城大道东延线(首期)、金沙洲大桥扩宽建成通车,对于打通城市路网瓶颈、缓解城区交通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交通枢纽。形成白云国际机场国际性航空综合交通枢纽和广州港国际性航运综合交通枢纽,落实《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建成以广州南站、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为主,广州北站、新塘站为辅的“三主两辅”的铁路枢纽客运格局。形成五级及以上公路枢纽客运站28个(其中中心城区场站16个)、货运站场38个。

二、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优化提升

坚持优化提升、创新发展和扩容提质的发展理念,根据国家和省对广州的定位要求,按照“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十二五”期间,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等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服务业,合理规划中心商务区,实施“双增双减”,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减少居住人口和规划建筑总量,严格限制大型仓储物流、传统批发市场,形成以城市新中轴线为主线的城市文化景观。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增城等外围城区注重扩容提质,推动产城融合,完善综合配套,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协调及产业同步发展,吸引人口加快集聚。“十二五”期间,全市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规模128.8平方公里,实施城市生态用地差别化管理,亿元gdp(地区生产总值)消耗土地减至0.83公顷,比2011年下降58%。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森林碳汇能力持续增长,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废弃物处理率及利用率不断提高。

——污水处理。全市已建成48座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499万吨/日,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88.37%;建成排水管道10204公里,其中污水管道4566公里,污水泵站104座;城镇污水处理率93.22%,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95.30%。

——森林碳汇。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战略,全市森林覆盖率42.0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53%,绿道总长度达3000公里,建成儿童公园13个,形成全国领先的专类儿童公园体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5平方米。

——河涌整治。大力整治市内多条河涌,打造了东濠涌、荔枝湾涌、石榴岗河等生态景观工程,形成水清、岸绿、景美、富有岭南水乡文化韵味的生态河涌水系。推动广佛跨界16条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全市河涌整治累计完成215条、817.7公里。

——生态湖与湿地建设。加快花都湖、番禺湖、增城挂绿湖、从化湖等生态湖建设,优化各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使水融入“山、城、田、海”之中,凸显广州“岭南水乡”特色,为城市雨洪调蓄、气候调节、生态休闲发挥积极作用。新增湿地公园11个,建成总面积869公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海珠湿地,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

——垃圾处理。大力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加强源头减量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2015年,全市在运行的大型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9座,其中资源热力电厂2座,填埋处理设施6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1座,全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总量为603.16万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24%,回收再生资源总量250万吨。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模范城市)、“第五届世界水论坛水治理奖”第一名、“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低碳城市”、“国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等众多荣誉称号。

 

图片 

 

第二节  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交通服务功能尚未完善

(一)广州已形成涵盖海、陆、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但枢纽布局、功能不够完善,枢纽之间互联互通不足。

(二)白云国际机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客运量及货运量增速放缓,尚未实现与高铁、城际轨道交通的衔接,机场建设发展受空域问题制约明显。

(三)广州港南沙港区辐射潜力、物流服务能力尚未充分发挥,江海联运、铁水联运运能不足。

(四)铁路北向通道发达,西部贵广、南广高铁也已建成通车,但东部、东北部、南部对外运输通道薄弱,铁路技术标准偏低。

(五)疏解中心城区交通的高快速通道不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时有发生,路网整体运行效率不高。机场高速公路交通堵塞问题较为严重。大型货场对城市交通造成不良影响。

(六)燃气管道、电缆、电网线路缺乏统筹协调,导致路面反复开挖的“拉链路”问题,浪费人力物力,给市民的交通出行造成诸多不便。

(七)尚未形成与佛山、惠州、东莞、中山、肇庆、清远等周边城市快速通达的交通体系,在铁路、城际轨道、地铁、公路、市政道路、港口航道等方面的衔接、协调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城市建设管理均存薄弱

城市建设品质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建筑贪大求洋,精品建筑、绿色建筑、特色建筑不多。公共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慢行交通系统、防灾减灾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短板较为突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等“城市病”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外围新城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无法承接中心城区的人口和功能溢出。

城市基础设施“重开发建设”“轻管理服务”的情况仍然存在,尚未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大数据库,城市智能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改善,消防设施和通道不足,用火用电用气管理混乱,存在安全隐患。城市更新全面改造难度较大。

三、资源要素保障仍有不足

(一)城市基础设施后备可建设用地规模有限,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紧张,土地利用区域结构不平衡。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除南沙、增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尚充裕外,番禺、白云区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从土地供给上看,一方面是部分用地供而未建,另一方面大量新项目无地可供;从规划布局上看,部分地理位置较好的土地没有用地指标,涉及基本农田、农用地、征拆等问题,调整困难。

(二)能源结构偏重化石能源,应急保障能力相对滞后。城市80%以上的一次能源来自化石能源,其中35%的能源依赖煤炭、44%依赖石油,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约5%左右。电力装机中,煤电占比80%,气电占15%,水电及光伏发电等机组装机仅占5%。

(三)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以地表水源为主要供水水源,水源地多属客水,易受水源污染、咸潮上溯或突发事件影响,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白云区北部、花都区西部、南沙区水资源不能满足发展用水需求。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已完成,但仍存在设施后续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第三节  发展机遇

一、城市发展定位跃升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16〕36号),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定位跃升,在国家城镇体系与区域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广州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我市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抓手,整体推进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国家扩大对外开放

国家加快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广州将在“一带一路”愿景下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形成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以空港、海港、陆港、创新港、高快速路和快速轨道为核心的“四港双快”网络系统,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融合,形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提升广州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中的地位,成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三、深化区域合作发展

珠江—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打造广佛肇清云经济圈的高水平城市群,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全面完善互联互通的综合服务体系,推动各类资源要素流动互补,形成协同发展合力。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将有利于广州市更好地融合“两圈”(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发展“两带”(高铁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拓展中心城市腹地,带动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共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引领区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凸显广州在服务全省大局和深化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

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蕴含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巨大的投资需求。广州已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有利于我市推进从化鳌头、太平等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以及白云江高、花都炭步等重点镇建设和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我市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财政成本分担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加大对我市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力度;有利于我市创新城市投融资体制机制,率先创新、先行先试,按照中央部署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争取发行城市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等市政债,重点支持轨道交通、城市管网、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等领域建设。到2020年,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城市发展“一张蓝图”。

五、生态文明建设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有利于我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把绿色、低碳、生态、循环发展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全过程,加快建设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总目标,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运行效率和功能品质,加快关系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整体推进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建设世界级的空港、海港和铁路网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外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强化综合性门户城市地位,实现与周边城市高速互达。对内持续完善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工程,实现城市内部互联互通,形成城市组团之间的便捷和快速连接。在此基础上,完善宜居、安全的慢行交通,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调动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积极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建成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和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形成系统完善、衔接顺畅、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管理智能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使广州成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辐射带动泛珠地区合作龙头城市、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第二节  发展原则

一、规划引领与项目建设相结合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增强项目实施的前瞻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系统性。发挥规划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引领管控作用,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科学编制和实施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在全市“一张图”的规划空间平台上,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项目建设时序,使城市综合交通、公共交通、排水防涝、供水、供电、燃气、垃圾、污水、地下管线、绿地系统、景观园林、保障性住房等各类项目在规划引领下有序实施。

二、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结合区域自然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三中心一体系”的总目标,着力于构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四港双快”网络系统;围绕服务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服务南沙自贸区、空港经济区、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新知识城等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一江两岸三带”总体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

三、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布局方面的主导作用,提高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参与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积极性。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优化市场配置,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采取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建设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激发社会投资积极性,增强发展活力动力,形成多元主体和适度竞争的格局。

四、科学建设与精细管理相结合

坚持绿色低碳、集约智能、技术革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基础设施由外延式规模发展向内涵式质量发展的转变。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处理好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打破区域壁垒,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对于具备一体化规划设计、一体化开发建设条件的项目,以及轨道交通线路与站点综合体开发项目,在前期阶段,研究项目规划设计条件、用地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综合开发方案方面的需求,实现立体设计、复合开发、一体化建设,在项目建设阶段为后续运营管理创造条件。

积极推动基础设施智慧运行与管理,按照品质化、精细化要求,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服务管理,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基于网络化的城市管理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

第三节  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广州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项工作,处理好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树立通达、绿色、协调、智慧、融合的发展理念。

——通达。打通中心城区与外围新城交通瓶颈,增加及改造进出城通道,完善主干路网,强化高快速路与空港、海港、铁路主要客运枢纽的交通联系,改善重大基础设施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形成系统完善、内畅外联、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绿色。处理好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

——协调。在协调发展中拓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后劲,促进城市发展整体效能提升。既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又拓展外围新城基础设施综合承载力。既增强城市硬实力,更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特色保护,提升文化品位等软实力。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智慧。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向智慧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发展。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重点推进城市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及典型应用、智慧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发展水平。

——融合。促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广佛肇清云韶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融合,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军民融合,珠江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的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发展的整体效能。

第四节  主要任务

一、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

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愿景,全面实施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行动计划,以南沙自贸区为核心载体,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依托,全面提升广州港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着力推动重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综合通过能力,提高航道锚地适应能力,拓展国际航运通道。优化提升广州港在全球港口体系中的地位和资源配置能力。加强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公水联运、海空联运。

2020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6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标准箱。建成集邮轮、客运港、游艇、公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南沙邮轮母港枢纽。围绕建设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加强与珠江口、“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港口合作,在港口航线、航运物流和航运服务方面优势互补,创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港口城市联盟。推动国际航运中心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突破。

二、打造广州国际航空枢纽

以空港经济区为主要载体,打造广州北部国际航空枢纽港,拓展欧洲、美洲、非洲的航线网络,建成国家面对亚太地区的航空基地。

着力解决白云国际机场的空域问题,加快航空枢纽基础设施、集散系统建设,提升航空枢纽服务保障功能。加快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机场集疏运通道。

强化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北站的空铁联运系统,将高铁、城际、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在机场和广州北站汇集,拓展机场腹地。

2020年,基本建成辐射全球的复合型航空门户枢纽,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达到260万吨以上,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的“空中丝路”,与国内、东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交通圈”,与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时航空交通圈”。开通国际航线150条,国际旅客占总旅客的比重超过30%,白云机场中转旅客比重超过20%,形成国际航线、国内干线、区域支线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

充分利用广州的自然地理禀赋,以珠江为纽带,坚持产业升级、“三旧”更新、水系治理、景观绿化和人文环境建设相结合,优化提升珠江两岸经济带、创新带和生态景观带。按照“科学规划、精品建设”的方针,加快建设精品珠江,高水平推进珠江两岸堤岸、桥梁、岛屿等要素优化。

珠江中段沿珠江前后航道的中心城区通过规划引领集聚高端要素,加强历史城区传统风貌的保护,打造国际创新枢纽。高水平规划建设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融合发展的黄金三角区,建成广州总部、金融、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引领广州深入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

珠江南段打造国际航运枢纽,聚焦南沙新区和自贸区建设,深化粤港澳合作,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建设国际水准的滨海新城。

珠江北段立足空港经济区、广州北站地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形成空铁联运的国家航空经济示范区;沿流溪河流域的白云区、花都区优化功能、提升品质,从化区生态优先、适度开发。

珠江东段依托广州开发区、增城开发区和东部交通枢纽,形成以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东部集聚带,深化与东莞、惠州等珠江东岸城市的联系,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广州东部山水新城。

四、加强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多点支撑、产城融合、能级提升要求,推进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

着力打造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融合发展的黄金三角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科技型服务经济,打造形成广州总部、金融、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

加快建设南沙城市副中心。立足广州、面向国际、发挥国家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自贸试验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的优势,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枢纽、珠三角汇集高端要素的先导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高标准、高标准规划建设天河智慧城、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白鹅潭经济圈、白云新城、北京路文化核心区、新中轴线南段商务区、黄埔临港经济区、从化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城市重点功能区,扎实有力推进各功能区内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各功能区发展实现突破,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五、完善战略通道和枢纽设施

发展国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市政道路网络工程,实现城市对外高速互达、城市内部互联互通,形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战略通道和枢纽设施。

提升国家铁路主枢纽地位。到2020年,形成以广州、广州东、广州南、佛山西、棠溪站为主要客站,以广州北、南沙、新塘站为辅助站的“五主三辅”客运布局,远景增加增城站、机场站为辅助客站。打通广州铁路枢纽东西向通道,实现与粤东、粤西及环北部湾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完善城际轨道走廊,推动城际铁路直接接入中心城区,构筑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到2020年,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分别达到1815公里、230.7公里。优先发展以地铁为主体、新型有轨电车和轻轨为补充的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21条(段)、约550公里地铁线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全市域联通。

强化高快速路与机场、海港、铁路主要客运枢纽的联系,改善枢纽与周边地区交通衔接,建成“四环十九射”高快速道路网。“十三五”期间建设机场第二高速公路、花莞高速、广佛肇高速、广花快速、南中高速、番禺至江门高速公路(广中江高速公路)、湛汕高速公路、莲花山过江通道、新广从公路快速化改造、广州北部快线、广州至连州高速公路等高快速路项目,总长度约341公里。

六、加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

主动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强广州与佛山、惠州、东莞、中山、肇庆、清远等周边城市互联互通,加快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政道路、港航水运等方面的综合交通对接,促进区域一体化,引领珠三角优化发展。

巩固、发挥现有七市联席会议制度和各层面的工作对接机制,推动广州与周边城市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争取建立省层面的协调机制,以及七市政府为成员的跨区域交通协调工作小组,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项。对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完善共同争取国家(省)支持项目规划建设的协调机制,争取国家(省)尽快批复项目,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对于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全力推进项目动工建设。

七、构筑绿色生态美丽广州

强化水资源管理,推进市域重要支流和城市水体水质好转。到2020年,城乡集中式供水管网普及率100%,城镇供水水质合格率超过99%。西江、顺德水道、东江北干流、流溪河等主要供水水源水质合格率提高到95%以上。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23.68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珠江广州河段丰水期水质达到ⅲ类。

加快生态调蓄湖、湿地公园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备,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五节  指标体系

图片 

 

第三章  重点领域

第一节  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一、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

(一)以“四港双快”(空港、海港、陆港、创新港、快速轨道交通、高快速路)为龙头,进一步加强白云机场、广州港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战略引导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全力打造“一带一路”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

(二)以客内货外为基准,结合城镇建设合理布局客运枢纽,规划形成“一核一芯两极”客运枢纽布局。完善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广州北站、佛山西站、新塘站、增城站、南沙站有机组成的客运枢纽体系,有序推进广州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南沙枢纽)、广州西部交通枢纽(芳村枢纽)、广汕铁路增城火车站(增城枢纽)、新塘枢纽、从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

(三)差异化布局货运枢纽,按照“禁止区、限制区、发展区”的空间规划,优化整合形成以珠江口为主轴、围绕铁路货运通道和二环高速公路的“一轴一带”的货运场站布局,因地制宜整合提升货运枢纽。形成以江村编组站为主、南边站为辅的货运列车解编系统,以广州集装箱中心站、万顷沙物流中心、南沙港物流中心为骨干的货运枢纽体系。加强货运枢纽集疏运专用通道建设,强化枢纽内外便捷联系,构建货运枢纽与主要客货源地的快速连接通道。

(四)整体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构建以“广州北—白云机场”、南沙地区为代表的航空、航运、高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融合、海陆空三位一体、内外互联互通的战略支撑骨架,强化我市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和地位。

二、加快航空枢纽建设

(一)加快完成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完成一号航站楼国际流程改造工程、东跑道穿越滑行道,建成二号航站楼及其附属工程,实现枢纽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

(二)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第四、第五跑道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复合型航空门户枢纽。

(三)加快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联邦快递项目、穗佳项目、顺丰速运项目一期、第二国际货站的建设,推动完善枢纽货运功能。

(四)开展广州第二机场研究论证工作。

三、加快发展通用航空

(一)充分利用广州作为全国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政策优势,加快广州及周边低空空域划设及有效管理,推进低空空域便利化、商业化运营,打造全国低空空域管理运行服务先行区。

(二)吸引有实力的通用航空企业落户,重点发展商务飞行、短途客货运、低空旅游、警务飞行、医疗救助、农业生产服务等通用航空业务。推进通用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民用运输航空相补充的通用机场布局体系。

(三)依托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建设南沙通用机场,打造白云机场商务航空服务基地,布局商务航空服务全产业链,构建商务航空服务网络,成为国内主要的商务航空营运中心。

(四)加快建立以广州为枢纽的省内直升机运营网络,构建完善广州与香港、澳门之间的直升机网络。

四、加快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

(一)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战略机遇,将建设智慧型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和“互联网+航运+金融”新业态发展作为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的两大战略支点,拓宽港口建设投融资渠道,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相互融合的格局。

(二)充分发挥南沙港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南沙港区三、四期工程等专业化码头泊位,以及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广州港口布局,提升港口综合通过能力。

(三)实施发展江海联运、公水联运、铁水联运、海空联运等多式联运,完善集疏运体系,重点推进南沙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南沙驳运中心,开通香港机场—南沙保税物流园区空水快运通道。

(四)积极开辟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提升广州港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打造世界级综合性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到202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标准箱。

 

图片 

 

第二节  构建高速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

、形成“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国家铁路布局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形成以广州为核心,对外放射的八大铁路枢纽战略通道。实现广州铁路枢纽衔接京广、广深港、广珠城际、贵广、南广、深茂、广湛、京九、广汕等9条高速客运铁路,京广、广深、广茂、柳广等4条普速铁路,对外沟通北京(武汉、南昌)、上海(杭州)、深圳(香港)、珠海(澳门)、湛江(海口)、昆明(南宁)、贵阳(重庆)、兰州(西宁)8个方向,成为客内货外、高普分设、多站布局、多点到发,高效换乘、互联互通,四通八达、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特大型铁路枢纽。

(二)加快既有铁路扩能改造,提升限制区间能力,充分发挥铁路的网络效应,推动广深四线改造、广茂电化等既有线路改造工程。

(三)完善铁路货运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广珠铁路、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南沙港铁路、大田集装箱中心站等铁路货运物流工程,到2020年,广州区域内国家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815公里。

二、建设以广州市为中心的广东省城际铁路网路

(一)全面建设以广州为中心,对接深圳、佛山、肇庆、清远、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珠海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形成以广佛环线为核心,辐射清远、肇庆、中山、江门、珠海、深圳、惠州、东莞八个方向的“环放状”城际轨道交通网络。

(二)加快推进广佛南环、佛莞、穗莞深、广清、广佛东环的项目建设工作,争取在2020年之前完工;积极推进广佛江珠、广佛西环、广中珠澳、琶洲支线、肇顺南、中南虎、广州至增城北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强化广州作为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主枢纽地位。

(三)引入城际铁路,疏解白云机场日益增长的客流压力,加快建设穗莞深城际轨道新塘经白云机场至广州北站段、广佛环线广州南至白云机场、佛山至广州北段等项目,力争与白云机场第二航站楼同步建成使用。

(四)扩大城际铁路建设规模,到2020年,广州区域内城际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30.7公里。

三、完成“十字+环”放射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骨架

(一)加快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11条续建线路、10条新建线路。

(二)引导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功能布局结构,加快“十字+环”的线网骨架建设,尽量覆盖战略发展地区,近期重点建设地区,打通外围轨道走廊,建设八号线北延、十四号线、二十一号线等,实现外围组团与中心区的快速联系。

 (三)到2020年实现“区区通地铁”,全市实现“3060”时空目标,市区实现“6540”客运目标,核心区实现“7060”客运目标(注:全市实现“3060”时空目标,即核心区范围30分钟内可达市中心,市域范围内60分钟内可到达市中心。南沙自贸区至市中心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市区实现“6540”客运目标,即市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达到65%,市区轨道交通占总公交出行量达到40%;核心区实现“7060”客运目标,即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量达到70%,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总量达到60%。);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超过0.6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区轨道线网密度超过1.1公里/平方公里,核心区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覆盖率达到55%。

(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网与城际网、铁路网实现有效衔接,着力构建珠三角“1小时都市圈”,到2020年,轨道交通开通运营总里程达到524公里,实现轨道交通线网全市域联通。

 

图片 

第三节  提高道路交通网络通达性

一、加快高快速路网一体化建设

(一)推进区域高快速路网一体化建设,建成覆盖珠三角、辐射华南地区的“四环十九射七联络”一体化高快速路网络,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总里程分别达到1206公里、1048公里。

(二)加快构建白云国际机场周边“四横七纵”对外交通集疏运通道,形成便于机场客货运集散、内畅外联的机场综合交通网络,推动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促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

(三)依托既有通道和规划新建通道,推动南沙自贸区与广州中心城区形成“三高三快”高快速路交通体系,促进南沙自贸区与广州中心城区的高效互通和联动发展,实现南沙自贸区40分钟快速直达广州中心城区。

(四)加强广州与佛山、惠州、东莞、中山、肇庆、清远等周边城市的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南中高速建设,促进南沙自贸区成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及珠三角东西两翼经济发展的交通枢纽中心。积极推进广清高速、广佛肇高速、虎门大桥、莲花山过江通道、花莞高速东延线等跨区域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接驳贯通铁路、城际轨道、地铁、公路、市政道路、港口航道。

二、加快城市道路网建设

(一)加快全市主骨架道路网建设和主干道扩容,重点完善东部地区路网,打通西部交通瓶颈,形成高效合理的道路通行体系。到2020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和主干道总长度分别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507公里。

(二)完善空港、海港集疏运通道。推动市政道路与机场、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建设衔接机场的北部、南部市政路网,形成服务白云国际机场商务航空基地(fbo)的出入通道。强化南沙港区、万顷沙保税区道路与南沙港快速路的连接功能,提升南沙港区辐射潜力和物流服务能力。

(三)加强广州中心城区与外围副中心的交通联系。加快推动广花一级公路(s114省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南大干线(东新高速—莲花大道),新建从化、增城、南沙至广州中心城区的快速联接通道。

(四)提升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天河智慧城、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白鹅潭经济圈、白云新城、新中轴线南段商务区、从化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功能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建设琶洲东区东向出入通道,启动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临江大道东延线、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快捷路二期等项目实施,加大对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支撑力度。

(五)改造中心城区主要交通拥堵节点,提升路网整体运行效率。完成广州大道快捷化改造系统工程、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黄埔疏港道路网络工程、临江大道东延线、龙溪路升级改造、芳村大道东快速化改造等项目,打通交通瓶颈。解决金沙洲、华景新城、罗冲围、同德围等地区出行难问题。

图片 

 

第四节  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

一、完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

(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将电力电缆、通信缆线、给水管、集中供冷供热管、真空垃圾管道、中水管道等六大类管线纳入地下综合管廊管理。

(二)编制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道路交通、人防建设、地铁建设、各类地下管线专项建设规划,兼顾管廊的抗震、应急、防空、内涝等综合防灾的功能要求,合理确定管廊的建设布局、管线种类、断面形式、平面位置、竖向控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

(三)加快完成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建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土地成片开发区域,结合轨道交通、新规划市政道路、电缆隧道施工以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开发进行综合管廊建设。老城区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五)已建管廊区域,符合条件的管线宜入廊;严格控制管廊以外区域新建管线。加快现有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到2020年,全市完成3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

(一)调整水源供给结构,建成广州北江引水、北部水厂一期、牛路水库等饮用水工程,建设新丰江水库(万绿湖)直饮水工程,推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外调水,保障南沙等重点开发地区供水。

(二)建立应急供水水资源调度机制,建设北江引水工程,完善中心城区与从化、增城、番禺等区供水联网,逐步建立起全市分片联网、互为备用的一体化供水格局。

(三)推进市内重要支流和城市水体水质好转,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三类,地下水水质维持稳定,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进一步做好流溪河、增江、沙湾水道、东江北干流等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全市供水安全。

(四)提高城区供水安全保障,建设六大管网片区连通工程,构建安全供水格局。

(五)加快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示范项目建设,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田间排灌渠系工程。到2020年,供水能力达到890万立方米/日,城镇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持续超过99%,城乡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10%以下。

三、构筑电力保障体系

(一)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加强电网统一规划,合理分层分区,形成结构清晰、运行灵活、结构合理、适应性强的网架结构。

(二)加强输电主干网架建设。适度超前做好全市500千伏、220千伏输电主干网架建设工作,满足大规模电力交换、电力供应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三)加快完善配电网和农村电网。重点推进城市外围新区及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老城区电网改造和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保障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电力供应。

(四)做好电力输送网络建设。加强“西电东送”主通道建设,提高电力输送能力。到2020年,新建(扩建)变电站93座,新增变电容量2495万千伏安,新增输电线路1850千米。

图片 

 

第五节  提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

一、加快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

(一)加快污泥干化减量设施建设,实现污泥处置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二)提升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加速完善已建成设施配套管网,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新、扩建工程。到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23.68万吨/日,中心六区新增污水厂内污泥减量处理设施1500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工业废水全面达标排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5%以上。

二、推进河涌综合整治

采取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等措施,重点推进广佛跨界河涌综合整治和列入首批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35条黑臭河涌整治,加快车陂涌、石井河、白海面涌、花地河、白坭河、江高截洪渠等污染河涌治理。

2017年底前,全面完成35条黑臭河涌综合整治任务,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基本消除黑臭。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落实管理养护责任,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河涌水环境质量。

三、推进城乡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一)以城市生活垃圾和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点带面,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二)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城乡垃圾处理服务一体化。

(三)健全生活垃圾生态补偿机制和物流调配机制,促进垃圾处理与收运一体化。从源头上推进垃圾减量,对餐厨垃圾、绿化垃圾等有机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

(四)完善低值可回收物管理办法,促进垃圾回收利用。

四、加快垃圾资源化处理

(一)加快建成广州市第三资源热力电厂(萝岗项目)、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南沙项目)、广州市第五资源热力电厂(花都项目)、广州市第六资源热力电厂(增城项目)、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从化项目)、李坑综合处理厂、萝岗生物质综合处理厂等一批大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七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兼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

(二)完成卫生处理中心、无害化处理中心相关处理设施改造,积极推动后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三)完善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加快建设垃圾综合处理产业园区。

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2万吨/日,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4800吨/日,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回收率达4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的目标。

图片 

第六节  推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构建智能化信息网络体系

(一)贯彻实施“智慧广州”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智能化信息网络体系。

(二)大力推进地铁、车站、机场、码头、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通信管线和通信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宽带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面。

(三)建设宽带、中心城区光缆网络,重点打造百兆接入能力,扩大无线局域网(wlan)在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的覆盖面,提高热点地区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

(四)加快推进城区、高速公路、国道、景区以及重点乡镇的4g网络建设,实现商务区域、旅游景区、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覆盖。

二、大力推进三网融合

(一)贯彻落实国家“三网融合”的政策方针,大力推进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以及业务应用的融合。

(二)加快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业务实质性商用化阶段,积极培育“三网融合”新业态。

(三)加强和完善网络协定电视(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加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加快建设宽带网络骨干节点和数据中心,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全面支持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

(四)加快推动电信宽带网络建设,通过新建区域“光纤到户”、已建区域“光进铜退”改造的模式,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实现城区光纤化,建成连接全市的城区高速传输网络。

三、优化公共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一)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创新应用。借助广州超算中心计算和存储资源,整合感知、视频、互联网信息的业务系统改造。

(二)利用公共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平台、城市管理视频云服务平台、北斗定位系统等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加强与智能化城市管控中心对接,提升我市在“智慧城市”、“信息政府”建设相配套的物联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记改革、网上办事服务、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逐步建成以市民为中心的智慧政务系统。

四、持续推进新兴业务发展

进一步探索把握新型业务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以宽带网络建设、内容业务创新推广、用户普及应用为重点,通过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其他融合性业务,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推动三网融合与相关行业应用相结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图片 

 

第七节  完善防水排涝防灾军民融合设施建设

一、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

(一)加强城市河网水系保护与疏通,拓宽雨洪调蓄空间,增强城市调蓄能力,加快推进城区湖、湿地等大型生态节点建设。

(二)完善城市防洪排水系统,加快建设深隧排水系统东濠涌试验段工程,继续对中心城区重点易涝区域进行排水系统改造。

(三)进一步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到2020年,全面建成主要江河防洪(潮)减灾体系,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南沙区和番禺区的防洪(潮)标准达到100—200年一遇,主要中心镇和重要堤围的防洪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涝标准通过采取综合措施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重点小流域得到治理,中小河流可防御20年一遇洪水;农田及生态保护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二、推进人防工程建设

(一)根据城市发展、人防以及应急防灾、公共安全等需要,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和《广州市人防工程规划(2011—2020年)》。

(二)地下轨道交通新建线路、大型地下空间按要求落实兼顾人防建设,地下交通干线、地下过街隧道和地下管线综合管沟等地下空间按照人民防空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设防。

(三)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区、商业繁华区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地下停车场建设人防疏散掩蔽设施,并与地铁、隧道、过街通道及地面公共设施连片成网。

三、构建应急避护场所体系

(一)以中心应急避护场所为重点,区域性应急避护场所、固定应急避护场所、紧急应急避护场所和室内应急避护场所为补充,构建应急避护场所体系,提升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战争等突发安全事件的综合能力。

(二)至2020年,市、区、街道(镇)及居委(村)室内外应急避护场所的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按照标准建成能够承载全市40%以上常住人口的室外中心应急避护场所和固定应急避护场所,建成能够承载全市10%以上常住人口的室内应急避护场所,形成便捷、完善的应急疏散通道网。

尊龙凯时官方下载的介绍|子公司

南方环境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7 年 5 月,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环保企业,由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控股管理。南方环境依托军工央企的品牌力量,以强大的装备制造、资源统筹、投融资能力,致力成为集投资并购、工程建设、项目运营、装备制造和科技研发于一体的环境综合服务商。 


more

联系尊龙凯时官方下载

  • 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416号颐和商务酒店2208/ 广州市南沙区龙穴街道鸡抱沙北路4号
  • nfhj2017@126.com
  • 020-61993936 / 13631329490(陈经理)
网站地图